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能代替禾花雀的食物千百样,别让禾花雀步美洲旅鸽的后尘

锋, 哥阅读(90656)

2017年的12月5日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,禾花雀从“濒危”直接变成了“极危”,这种美丽的鸟类在贪婪的人类口中迈向绝种的道路。

曾经,禾花雀是成群结队飞行的,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依旧有很多野生禾花雀,如今已经难觅踪影,禾花雀从普通鸟类变成了“空中大熊猫”。

禾花雀并没有大家所说的美味营养,但是很多人就是把这种鸟类奉为“空中人参”,在一些影视作品当中,不乏禾花雀的身影。

在“宠物”与“美食”之间

禾花雀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精灵,“颜值”很高,叫声也很动听。在北方,很多人喜欢把它养在笼子里观赏。

禾花雀成为观赏鸟

禾花雀学名“黄胸鹀”,身长只有十几厘米,外形有点像麻雀,但胸前有一簇黄色羽毛,腰部和尾巴上长着栗红色的羽毛,色彩比麻雀鲜艳多了。

禾花雀与麻雀有相似之处

禾花雀平时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、草甸、林缘地带,主要吃昆虫、草籽,有时也啄食农作物种子。在生态学上,整体归属于益鸟。一只禾花雀一年觅食的害虫等于5个农民一年灭虫数量的总和。

禾花雀是捕虫益鸟

禾花雀属于候鸟,繁殖地在西伯利亚及我国北部一带,每年8月之后成群结队往南飞,迁徙到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温暖地区地区过冬,行程可达4000公里以上。

禾花雀的活动区域

就在迁徙过程中,它的命运遭遇了坎坷。在北方被视作“宠物”的禾花雀,在南方却被当成了一种“美食”、“野味”、“补品”。

禾花雀成为一道菜

更有甚者,上世纪90年代,南方某地市还曾办有禾花雀美食节,后被林业部门叫停。

以前吃禾花雀只限于中国南方小部分地区,后来变得更加普遍和流行。经过几年的疯狂猎捕,现在禾花雀在广东地区已基本绝迹。

在利益驱使下,北方多地纷纷加入捕捉禾花雀的行列,捕获后运往南方。

太可悲!13年“吃到极危”

禾花雀在环保人士眼里,无疑是个特殊样本。它原本是一种普通的野生鸟类,数量庞大,和濒危扯不上任何关系。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,情况急转直下,种群缩减速度令人惊讶!

无助的禾花雀

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信息显示,在2004年之前禾花雀还被列为“无危”,此后的短短13年间,濒危等级经历了四次上调!

需要说明的是,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,按照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,分别为:无危、近危、易危、濒危、极危、野外灭绝。

密封包装后运往南方

我们来看禾花雀走向濒危的轨迹:2004年由“无危”变为“近危”,四年后的2008年升为“易危”,再过五年的2013年变为“濒危”,又过四年的2017年12月5日升级为“极危”!

这意味着,如果情况得不到遏制,再有一步,禾花雀就“野外灭绝”了。前车之鉴是,长江里的“白鱀豚”现在已经消失无踪!

白鱀豚被认为已“功能性灭绝”

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在广州周边记录的数据显示,2003-2013年还有零散数量,1-30只不等;而最近3年“在野外根本就没见过”。

2016年11月,国际鸟盟在中国大陆的多个监测点数据显示,目前禾花雀的数量可能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百分之一!

人类活动常常会导致物种灭绝,但多数物种灭绝有其自身因素,比如活动范围小、繁殖能力弱、适应能力差等,但禾花雀不是这样,它是被人类“吃绝”的!

与禾花雀命运相似的,此前有个旅鸽,它也曾经是种群数量庞大的鸟类,20世纪初遭遇人类捕杀而灭绝!

禾花雀的悲剧在于,部分人认为它的肉质富含营养,有滋补强壮的作用。但若仅此一点还好,毕竟自然界中能滋补身体的东西太多了。

要命的是,在中国南方的民间,有很多人将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“解读”,宣称食用禾花雀可以补肾壮阳,并称之为“天上人参”!

不知“天上人参”说法何来  图/@有為榴哥

其实营养学专家坦言,禾花雀的药效和穿山甲一样,只是传说而已,没有任何科学依据,其营养价值与鹌鹑、鸽子差不多。

然而以“敢吃”著称的南方人却相信这种传闻。从清代开始,广东的文献中就有将禾花雀作为食物的记录。但以前人们捕食的数量不大,直到上世纪90年代,食用禾花雀一度成风。

非法猎捕物变身餐桌菜

再加上禾花雀始终未能实现人工繁殖,市场需求全部是野生的。于是它遭遇了灭顶之灾:在从北到南的迁徙途中,处处布满了死亡陷阱!

并且禾花雀捕捉起来不难。猎人们在它们常活动的矮树丛附近张网,稍加驱赶,它们受惊乱飞,很容易“自投罗网”。

捕鸟网成了死亡陷阱

大量捕杀导致种群数量缩减,于是我国1997年出台了法令,禁止再猎捕禾花雀。

然而法令的执行效果很尴尬,数据显示,从2000年至2013年这13年间,光是在广州和韶关两地,查获的被捕禾花雀就多达10万只!

生存危机已无处不在

很快,广东地域范围内禾花雀已被基本吃绝。目前地下黑市出售的冷冻品多是在北方沿海省份捕捉后运过来的。

利益驱动下,鸟贩子的手法残暴。为保证禾花雀的“品相”,他们把鸟放到塑料袋里扎上口活活闷死,再经晾凉入箱包装运往南方的市场。

被捕捉杀死的禾花雀

别傻了!“吃货”的风险也不小

猎杀、食用禾花雀,暴露出人类的贪婪和愚昧。其实“吃货们”大快朵颐时,也为自己的健康埋下隐患。

一方面,为追求利益,鸟贩子会给捕捉到的禾花雀催肥。禾花雀一路迁徙,脂肪消耗很大,被捉到时往往比较瘦小。鸟贩子把它们放在笼里饲养,所用饲料除含油量较大的谷物,还会用激素类药物。

这样含有激素的“野味”,吃下去后会有啥效果,想想挺可怕!

催肥饲料中添加了激素药(资料图)

其次,从食品安全角度看,禾花雀活动范围广,有机会和不同地域的鸟类接触,吃多了这种食物,感染不明病毒的风险也大大增加。

另外,目前市场上的禾花雀都是非法捕杀的,捕获手段中也不排除有使用毒饵毒杀的,此前就曾发生过食用野鸟后中毒的案例。

如此看来,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吃“天上人参”,其实可能是“天上毒药”!

被查获的非法猎捕物

无论你是不是禾花雀“美食”爱好者,为了自然生态平衡,你还是“口下留情”吧。即便不做此想,仅仅为了自身健康考虑,也不要再吃禾花雀,以减少患病风险!

我们更希望,从这一刻开始,大家都能用实际行动保护这个小精灵。希望将来,我们的孩子不只是仅能在图片中看到禾花雀,在天空、在枝头、在野外,都可以看到它们美丽的身影!

愿它得到你的温柔呵护

北美旅鸽的悲剧

在北美西部山区,原来生活着一种小型鸽子,每年随季节变化,成群结队地在美国落基山脉和墨西哥之间迁徙。由于这个特性,当地人称之为“旅鸽”。

在欧洲殖民者刚到北美时,旅鸽种群数量约有50亿只,超过绝大多数鸟类。天空有鸟群飞过,几乎遮天蔽日。但这种情况很快改变,拓荒者们为得到肉食,用鸟网、霰弹枪等捕杀旅鸽。

美国猎人捕杀旅鸽

后来随着人口增加,对旅鸽的捕猎从探险者的自发行为变成一门生意。许多猎人涌入西部捕猎旅鸽,成吨的鸽肉被装上火车运往美国各地。正是在这个时期,旅鸽数量明显下滑。1857年前后,有人向州政府申请立法保护旅鸽,却被驳回。理由是:旅鸽数量多,不必保护。

美洲旅鸽已经灭绝

美国内战爆发后,无论是战争补给还是普通人食用,都需要更多鸽肉,这导致旅鸽数量再次急剧下降。到19世纪70年代,各地已很难看到成群的旅鸽。到了90年代,只能零星见到野生旅鸽了。1900年3月,一个男孩在俄亥俄州用气枪猎杀了最后一只野生旅鸽。

这期间有人试图人工繁殖旅鸽,但效果不佳。1910年人工养殖的旅鸽只剩下一只。而在1914年9月,最后一只人工旅鸽也死了。这个曾经种群庞大的物种,在1766年被发现后,仅仅不到一个半世纪就灭绝了。

希望旅鸽的悲剧不要在禾花雀身上重演!

禾花雀是一种益鸟,如今它已经在野外难见踪影。这种鸟类并不属于人类的餐桌食物,野生动物有自己的归宿,我们一定不要再捕杀,而且能够替代这种鸟类的食物有千百样。

带你认识肯尼亚纳库鲁湖,全世界最大鸟类保护区,世界级鸟的天堂

锋, 哥阅读(86782)

肯尼亚的纳库鲁湖是全世界最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,30平方公里面积的咸水湖,生活着超过300万只鸟类,人类每平方公里人口大于一百就算密度,那这座湖的鸟类密度则达到每平方公里10万只的密集程度,这里有保护鸟类的最好自然资源。

纳库鲁湖位于东非大裂谷肯尼亚中西段,也是裂谷中少有的几个盐湖之一。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断裂带,东非大裂谷形成于3000万年前的非洲与印度洋板块拉伸,造成裂谷后被海水倒灌,纳库鲁湖就是其中的海水湖之一。

在16世纪肯尼亚还处于农耕期时,从内罗毕前往纳库鲁湖需要长途跋涉翻山越水才能抵达,方圆数百里更是渺无人烟,被殖民后才有了湖边的纳库鲁省。由于长期没有人类活动,咸水湖也吸引了无数生物前来繁衍生息。

纳库鲁湖没有出口,而且水源也并不丰富,再加上1700米的海拔高度,导致湖面面积常年在5-50平方公里之间变化。1955年东非大干旱时,纳库鲁湖几近干涸,但随后大雨来临,湖面达到史上最大的50平方公里面积。

根据鸟类专家的多年考证,纳库鲁湖中生活的鸟类常年在300万只以上,其中仅火烈鸟的数量就超过200万只,还有近百万只非洲鱼鹰、苍鹭、斑鸠以及翠鸟等鸟类。如果加上其他陆地动物的话,那数量还得增加20%。

这两百万只火烈鸟又被分为两大类,数量略少的是体格较小、羽毛雪白的小火烈鸟,以湖水中的杂鱼和浮游生物为食;另一类是体格更大、羽毛火红的大火烈鸟,以湖底生长迅速的水藻为主食,二者与其他的鹈鹕、鱼鹰等鸟类倒也和睦相处。

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火烈鸟选择在咸水湖中栖息繁衍? 这个问题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被解开:纳库鲁湖虽是咸水湖,但地处气候更为温和的裂谷当中,鱼类繁殖期被大大缩减,才引来包括小火烈鸟在内的鸟类前来觅食。

水温随着温度升高,动物和小火烈鸟的排泄物更容易被水温分解产生水藻,也就是大火烈鸟和鱼类的主食。数量更多的大火烈鸟觅食后的排泄物又悉数排放在湖水中,良性循环之下,纳库鲁湖的食物生态链就这么成型了。

由于火烈鸟活动范围可达数百公里,也有排泄物被留在陆地上成为植物养分,湖边区域的植被也因而生长茂密。植被多了动物也多了,当肉食动物发现湖里有数不尽的鸟类可供饱餐时,狮子、老虎和鬣狗也多了起来。

在过去的百多年里,纳库鲁湖一直有“鸟类天堂”和“动物走廊”的称号,不完全统计,每年约有数万陆地动物和几十万鸟类从这里路过,去往植被更密的纳罗克大草原,因此被认为是肯尼亚动物大迁徙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为了保护地球上并不多见的良性生态环,肯尼亚政府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将湖区沿岸列为鸟类保护区,后期又在联合国助力下成立第一个国家公园,也就是现在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纳库鲁国家公园,目前范围仍在扩大中。

随着纳库鲁湖的名气越来越大,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急速增加,如今的火烈鸟和犀牛早已不在沿岸活动,多数都栖息在半米深度的浅滩中。最佳游览季节也从原先的半年减少至目前的3个月,其他时间很难看到成群的火烈鸟。

要注意的,肯尼亚如果下大雨,火烈鸟的数量也会急剧减少,因为水位上涨后,水藻的深度也加大,火烈鸟吃不到水藻就只能离开纳库鲁湖,去往附近的其他湖区觅食。因此,需要看鸟的游客一定要先了解天气情况。

写诗词与做菜异曲同工,有趣的对比让你事半功倍

锋, 哥阅读(87695)

写诗词与做菜这道理一样,无非是两件事儿:食材和加工,对应到写诗上,就是内涵和技巧。通过这个对比,可以来学习一下写诗词与做菜的异曲同工。

一、习惯区分

影响食客感觉的,是食物整体。影响读者感觉的,也是作品整体。如果只停留在感性欣赏的层次,这样就到头了。但如果需要指导自己的写作,就要学会理性欣赏,也就要一个理论体系来给出评判标准。在这个维度上,食材是食材,加工是加工。内涵是内涵,技巧是技巧。区分是明显的。

什么是内涵?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,写诗的基础材料。什么是技巧?对内涵加工的方法。不同的诗体,则限制了你能使用的技巧,是能上中式炒锅菜刀呢还是上西式烤箱和小刀子……

二、分项比较

食材各有不同,荤素,荤有山珍海味,素有蔬菜水果。诗的内涵也各有不同,情理,情有喜怒哀乐,理有哲思理趣。

在不同类的食材间,是不太好直接论高下的。大把的人喜欢猪肉讨厌香菜,你不能说猪肉就一定比香菜好。但同类食材就相对好比较了,你可以说这块猪肉比那块新鲜,这把香菜比那把漂亮。而放大到大类比较的时候,还是可以用一些比较普适的标准,比如新鲜不新鲜,但差别很大也罢,一块新鲜猪肉和一把黄蔫香菜,大家都知道是猪肉好,如果外表差不多,要细微地比较谁新鲜就很困难了……

诗的内涵也是一样。同类的内涵是相对好比较的。这个我特别深刻的感受是看带议论性的诗,从“议论深刻”这个维度,谁牛逼谁傻逼一眼能看出来,例如历代咏王昭君的诗,沈佺期的“薄命由骄虏,无情是画师”与刘献廷的“宫中多少如花女,不嫁单于君不知”相比,立意深浅何啻天壤。从感情也能说,同类感情主要在深浅,真伪,纯度,这方面我读书少,还是只好举《谈艺录》二〇:“《戊寅诗》如《微雨坐循元方丈》云:‘隐儿憺忘心,惧为松云有’;夫子綦‘隐几’,嗒焉丧我,‘心’既‘憺忘’,何‘惧’之为。岂非言坐忘而实坐驰耶”。而异类的内涵就不好比较了,更多是看喜好。

同样,食材的加工方法很多,刀工,火候,等等。写诗的技巧也很多,谋篇,用韵,等等,只在同类型的技巧中比较。类别越近,越好比较,类别越远,越难比较,这点和上面是一样的。

三、实际搭配

不同的内涵,适用于不同的技巧。就好像不同的食材适合不同的加工方式一样。比如刀工,牛肉硬,切的时候就要横着肌肉纹切,鸡肉嫩,就得竖着切,反过来不是不行,通常会影响口感。什么刀工配什么烹调方式,配什么摆盘,又有讲究。其实这个层次,前人已经研究得很多了。各式各样著名的诗话词话,比如那本可谓集大成的《分春馆词话》,很多都是极高明的诗词版《食材加工技巧指南》。我现在正在回头学这部分。没办法,野路子出身的就是啥都得靠自己摸。

但这里个人有一点体会。如果全无写作经验,甚至全无阅读经验,读这些玩意,非但无益,甚或有害。学做菜的同好大概都会有个感觉,食谱上写得头头是道,初次操作上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还说什么刀工火候呢,第一次上手,不炒生不炒糊就算阿弥陀佛。如果时时处处都去照着菜谱考虑这个三百克那个五十克,得,咱们别做菜了,出来多半是笑话。

比如《分春馆词话》卷二之一〇“词中有逗,为诗中所无。逗不能独自为句,然乃转折至要之处,似断还连,将意境转变,务须矜练,切勿轻易放过”。如果创作经验乃至阅读经验不够,通常还是先别说什么转变意境,似断还连,把这句话写囫囵了再说吧……

四、阅读为准

讨论到这里,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了:读者的喜好,内涵的意蕴,技巧的使用。

首先,读者的喜好,这是最没办法确定的,但也恰恰是构成我们一般意味上的评论的最基本的东西,也是指导写作中最基本的驱动力。在阅读上,它指导的是“我喜欢看什么?”,而在写作上,它指导的是“我想要写出什么东西?”。譬之于做菜,食客有的是甜党有的是咸逆,用美到极点的甜食把咸逆们感染过来,或者干脆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去做点咸豆腐脑,也是个解决方法,但是通常不如把那群咸逆烧死来得更方便……

其次,内涵的意蕴,这是最直接和读者喜好接上头的部分,你用的是糖还是盐?用的是真糖还是代糖?用的是阿斯巴甜还是安赛蜜?放了几勺?有没有配味精?这东西基本上是可以给出评价的,虽然很大程度上受到食客的喜好影响,但刨除价值取向的影响,还是可以给出某种有同一性的评价的,尤其是在同类食材之中。

再次,技巧的使用,它决定了内涵体现得如何。也是一般读者通常不注意的部分。只要不太过分,普通人谁那么在意吃到嘴里东西的刀工是否均匀一致,火候是否恰到好处?更不要说搭配了。相反,很多时候,一两项做到极致的东西,更容易引起大家叫好。回文诗大多在艺术上无足道,但大家不一样喜欢么?

这三个方面,共同决定了诗词的阅读效果。其中读者的喜好是无法评价的,但对内涵和技巧则是可以评价的。而且有很多可以形成共同语言的部分。比如情感厚薄,议论深浅,意义疏密,布局曲直……至于在这之上形成各家诗的审美体系,反而就是各说各话,类似于读者的喜好。

在对内涵和技巧分项,进行“共同语言”的比较时,如果差距很大,是容易看出来的。但如果到了接近的水平上,就很难说好坏了,甚至某些在几个项目上差距很大的诗词,也许这项甲好乙坏,那项乙好甲坏,于是无非最后是看审美体系对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。但当大部分,甚至所有项目都有质的差距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,李大白,您比李白他老人家差远了。

五、轻重之分

可以肯定的是,内涵和技巧,缺一不可为诗。但在读者和作者的层面,亦即阅读作品和持续写作的层面,却是完全不同的。

在读者,尤其是一般读者的层面,因为只需要面对单个的作品,那么,只要技巧合格,内涵其实是最重要的,尤其是作品内涵正好在拐角撞上了读者爱好的时候。一般的食客来说,我搬上一斤一万块的大龙虾,就是比一斤二十块的花猪肉厉害!吃肉就是比吃菜厉害!甜党就是比咸党厉害!至于大龙虾是煎是炒,猪肉是蒸是煮,甜豆腐脑是用碗还是用杯子,这倒是不那么重要。太祖一首沁园春雪,技巧粗疏,又怎么样?人表现出来的文气,豪气,是当时的文化界,乃至一般市民喜闻乐见的,围剿的一堆酸丁技巧耍得再好,根本没法比……

而在作者的层面,由于需要不断地写作,恰恰最需要追求的是技巧。因为内涵这玩意真不是想有就有的,而技巧却可以时时追求提高。

写好近体诗必不可少的3大技巧,词性、语序、压缩词语是关键

锋, 哥阅读(87064)

写诗有没有技巧呢?毫无疑问,不管是哪种文体,肯定都有其写作规律,近体诗也一样。其实,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唐诗宋词元曲,就会发现,近体诗的写作,不仅仅是平仄、用韵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,就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大有技巧可言。但是我们再进一步研究,就会大致发现近体诗的写作技巧。如果掌握了这些写作技巧,谁都能写出一首像模像样的近体诗来。 ​

古代诗歌与当代诗歌相比,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诗歌的语言做变形处理的较多。我们现在把这种变形语言叫做诗家语,实际上也是承认了这种现象存在的美学价值。古代诗歌之所以这样做,主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地表情达意,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诗歌格律的需要。因此今天我们写作近体诗,不能不注意这些高超的写作技巧。具体来说,打造诗家语,大致包括以下三种写作技巧:

首先是改变词性。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,常常改变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词性,通过绘景状物,化抽象为具体,化腐朽为神奇,以此来增强了诗歌表现力,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。如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中的”绿”本为形容词,活用为使动词,这样使用,就让“春风”具有了灵性。如果用”吹”就没有这样的神韵。因此当我们写作近体诗时,应当尽可能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字眼,甚至可以活用那些其本来的词性无法承担起在诗中的作用的词语,这都是近体诗写作中允许的。 ​

其次是调整语序。古代诗人为了强调某种意蕴,达到某种特效,或者出于格律的需要,故意改变某些词语的顺序。如雀颢《黄鹤楼》”芳草萋萋鹦鹉洲”,此句为宾语前置。正常的语序应该是“鹦鹉洲芳草萋萋”。如果这样写就与上句“晴川历历汉阳树”对不上了。高明的诗人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,他把语序一调就什么都有了。因此我们在写作近体诗的时候,如果发现某个句子不合格律或者没有特色时,调整一下语序,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这也是近体诗写作中诗人们经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技巧。

再次是省略压缩词语。诗人为了使诗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,往往省略或者压缩词语,在诗句与诗句之间留下空白,这样增加了诗句之间的跳跃性,让诗歌更具张力。这种写作技巧有两个特点: 一是答话蕴含答话。如贾岛的《访隐者不遇》: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”作者用这种方法,将一个故事压缩为20个字,但读者仍能一目了然,短而有趣。在近体诗的写作中,使用这种方法的也不少见。如果能恰当运用这种技巧,可能会收到言简意赅、以一当十的效果。二是意象组合,即名词叠加,中间没有连接词。如马致远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”,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,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。读者不但不觉得牵强,读来反觉饶有情致。可见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一种技巧,也能让我们写作的近体诗具有简约的美学价值。

总而言之,在近体诗写作中,如果我们能自觉地运用上述三种写作技巧,应当说是能够写出像样的近体诗来的。​​​​

设计之美源于生活,欣赏青年画家丹尼尔·J·凯斯生活之美

锋, 哥阅读(81884)

Daniel J·Keys( 丹尼尔·J·凯斯

美国青年画家, (1985-)

丹尼尔·J·凯斯是一名非常年轻的美国画家,这名85后画家在加州弗雷斯诺出生。童年时期,丹尼尔·J·凯斯已经知道他对画画非常感兴趣,而且能够很快领悟到画画的精髓,父母不断鼓励他培养这个爱好。青春期的丹尼尔·J·凯斯深受Richard Schmid的影响,他很快爱上这种画画风格并加以学习吸收,Richard可以说是丹尼尔·J·凯斯的第二启蒙教师。

丹尼尔·J·凯斯的画作绝大多数都是源于普通生活,这些普通事物在大众眼里都是平平无奇的东西,如今他把这些美让大家重新认识,这些美不是触不可及的东西,也不是在高雅的艺术殿堂才能够发掘。美就在我们的身边,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,更贴切的说,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对日常生活保持热爱。

物体的形状与线条、颜色要搭配协调,我不喜欢将一些不太相关的东西胡乱搭配在一起,要有美的气息就要有协调。

丹尼尔·J·凯斯

鲜花作品欣赏

Daniel J·Keys

风景油画作品欣赏

丹尼尔·J·凯斯

油画作品展示

​​​​​​​​从丹尼尔·J·凯斯的设计作品,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,你要贴近生活,这才是你创作的源泉,每一个设计师都要学会发现美。作为一名设计师,不要脱离生活。

UI设计最重要的5个小技巧,学会这些你也能成为大牛

锋, 哥阅读(81873)

说起设计,网友会有各种自己的想法,认为设计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工作,而且设计的门类繁多。如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,因此要学习设计并不是网友想象中的那么困难。今天我们来看看UI设计,分享一些关于UI设计的技巧

1、要明白二八法则

二八法则,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原则。在UI设计中,这样的原则也同样适用。首先,8成的网友只会用到网站的2成功能,他们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浏览,不会浪费过多时间在其他的部分。

因此,UI设计的重点就要放在这20%的焦点区域,把这个区域精品化,让别人感受到设计的良苦用心。因此不会调查用户的设计师不是好的设计师,UI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调查访问客户的关注焦点,并加以优化。

2、思想要立体化

UI设计如同建造房子一样,都是需要一步一步来完成,否则就是空中楼阁。设计的基础与内容都要打坚固,不能只做到蜻蜓点水式的做做样子。

你的标题、颜色、图片都要考虑到协调,网站的内容要搭题,总而严峻就是要给用户一个立体感、层次感,把引导用户的导航等尽量做到简单明了。

3、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

现在的互联网非常多元,喜欢UI设计的网友有特定人群,他们有各自的品味爱好,因此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考虑到他们的感受。

注册的时候要注意提供email、昵称、地区、个人社交(微博、微信)、职位等等,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。

4、注意交互使用体验

细节很重要,这是UI设计的一个精髓,因为你的每一个用心付出都会让用户有特别的感受,特别是一些微小的细节处,用户有自己的想法。

尽量要把这些功能简单化,把网友参与进来,但又没有消磨他们的耐心,反而是一种趣味、有效的使用互动体验。

5、把用户想象成为一个小白

在互联网中,大多数网友都是一个“小白”,即便是他有兴趣学习UI设计,他们也是零基础的小白,因此你要考虑到他们的感受,明白他们的需求。

不要过多专业化的术语,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,不要用自己的思维与思考,而且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小孩子,易用性是第一设计要素。

很多UI设计一味选择高大上路线,但是他们不知道UI设计的人性化才是标配,因此高大上的设计可能要面临曲高和寡的局面,而贴近网友的设计才是王道。

世界,您好!

小编阅读(158541)

欢迎使用WordPress。这是您的第一篇文章。编辑或删除它,然后开始写作吧!

 

一流设计素材九六加盟网